3月18日,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、鸿基创能科技(广州)有限公司、势加透博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、理工清科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、苏州瑞驱电动科技有限公司、群翌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家氢燃料电池头部企业与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,合作建设全球领先的氢能科技产业园,打造中国西部(重庆)氢谷。
除推动家电部门产品的合作外,松下还会持续推进在综合便利店运营设施方面提供解决方案,并基于松下在氢能源方面10余年的丰富经验,研讨在加油站氢能源的利用合作,借助良好的合作开端不断深化,互利共赢,最终服务于消费者,服务于社会。
虽然行业翘首企盼的”十城千辆”首批示范城市群入选名单一直呼之欲出,但氢云链认为:2021年必将是中国氢能产业“理想变成现实”之年:一是燃料电池“以奖代补”赛道规则已是既定事实,一些初心不变的城市已经强势开局;二是国家“30年碳达峰、60年碳中和”目标为氢能产业长期发展打开市场想向空间。
3月12日,河钢集团召开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发布会,现场发布了河钢碳达峰、碳中和总体目标: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,2022年实现碳达峰,2025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10%以上,2030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30%以上,2050年实现碳中和。
根据氢促会研究预测,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政策的推动下,预期到十四五末,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的关键技术、材料、部件的研发、制造将基本实现自主可控,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下降。
过去十年间,风电、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分别下降了69%和88%,2019年风电、光伏规模化利用已实现平价上网。随着可再生发电成本快速下降,电解水制氢经济性将逐步提升。可再生能源将助推电解水制氢走向主流。2050年,预计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%,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,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。
围绕“低碳”这两个关键词,胡季强认为,应该制定一部完全意义上的《低碳发展促进法》,以此作为低碳发展的基本法,并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法律支持,推动建立科学的碳排放核算体系。同时,他还建议,制定国家氢能源战略,推进氢能源产业发展,并尽快出台国家顶层设计,制定氢能源发展路线图。此外,要加强产业政策扶持,支持工业副产氢和利用有机废弃物制氢技术,长期支持再生能源制氢,形成“再生能源+氢能及衍生物(PTX)”的能源结构模式。
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大氢能产业布局,目前氢气产量350万吨/年,氢气提纯、储存、运输技术成熟,并已应用于工业项目;拥有3万多座加油站,已建成投用10座加氢站;打通了氢气制备提纯、储存运输、终端加注全产业链;依托现有炼化企业的副产氢气资源,在北京、广东、上海等地建成了9000公斤/天的高纯氢供应能力,正在布局可再生能源制“绿氢”。
3月1日,东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约,与会人员围绕钢化联产、储能技术等方向就产业发展、技术路线、合作模式等进行专题交流。
氢是一种用途广泛、清洁、安全的能量载体,可以作为动力燃料或工业原料。氢能在能源转型中可以发挥实现大规模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消纳;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进行能量分配;充当能源缓冲载体以提高能源系统的韧性;降低交通运输、工业用能、建筑采暖过程中的碳排放等作用。目前,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,已经把氢能源的利用放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来对待。 欢迎和北极星氢能网团队一起,追寻氢能行业发展,关注能源变革未来。
投稿/商务合作:
岳女士 18910574558 QQ:1532379576
任女士 18713515424 QQ:2780464805
©1999-2021 北极星氢能网
京ICP证080169号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58号
京ICP备09003304号-2
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